Jan 7, 2011

所謂為孝

今天聽了一個故事,想到就很難過的那種:我的姨婆唯一的兒子住在美國,姨婆也因此成了美國公民。在他老年的時候,常常一個人坐著長途飛機隻身到紐澤西找兒子。在他八十九歲那年,最後一次到美國,連壽衣都帶了,為的就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老觀念:「死也要死在兒子家」。然而,兒媳嫌照顧老人麻煩,所以姨婆就很落寞的回台灣了。姨婆花了一輩子學到了格言的反證:其實,養兒不能防老。


中國人常說「百善孝為先」,孝是做人的根本。我只覺得這些觀念不該是用如此教條式的方法被強調。
為什麼要對父母好? 因為父母無條件的對你好,因為你們有很深很深的感情。只要「人性本善」是被成立的,那麼只要是人,就會想要對一個和你有很深很深的感情,和無條件對你好的人好。而這樣的行為在中國被稱為孝。
然而,當「孝」這樣的情感被獨立出來並且被當做是一種「規定」,那麼人們便會開始千方百計的想要破除規定,甚至會覺得父母是阻礙自由生活的絆腳石,因為對他而言,這只是一條死的教條,而孝背後那個愛的本質已經被忽略了。相反的,如果「對父母盡孝」不再是生活規約,那麼孝就不是一種義務,而是愛的實踐。

孔子的仁是立基在於愛,因為愛人故能為仁。如果仔細注意的話會發現,當人心中有愛的時候,你的所做所為去對照論語,是沒有什麼差別的。因此為仁不難,為孝更不難,因為愛的對象是你朝夕相處的父母啊!

回到那個令人難過的故事,倘若當你看完它而立刻產生「你的姨婆好可憐」的同情想法,代表你很善良,很有愛,請快去愛你的父母。我相信我的伯父看到差不多類型的故事時,一定也會同情故事中的長者,而當他發現那位長者其實就是他母親時,他肯定會後悔的。


[實在很不想煽情的在最後加一句「但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」,然而姨婆確實在往生之前都沒法和兒子在一起,最後陪伴他照顧他的反而是他輕視嫌棄的小女兒。連在姨婆往生那一天,伯父都還姍姍來遲的「趕」回台灣。]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