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c 8, 2008

神秀--

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;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

惠能--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;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
  最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:
  我們活在時間的湍流中,清楚意識它的存在,若非如此,大概是獨樂之人吧。不過,根據佛家之理,假如人生到了一個境涯,便能了悟出:任何事都將不是其所被以為的本質,而時間,也將不再是時間。一個人若開悟此道,那麼分秒皆是此時此刻,也將無所謂有「過去」和「未來」。這看似悟的極致,否?

  道家講氣之生成起於無,然又歸於無,太極圖亦勾勒出象徵此狀,一個周而復始的圓,此為天地之法,萬物之理。若由此論悟,初為見樹是樹,見林是林,再為見樹不是樹,見林不是林之後,亦該是趨於無的狀態。也就是說,真正的了悟,還是會迴轉到原地。當一位已打破時間之人,又再更進一步求悟時,他將發現:時間,還是時間,即使曾經似是破了「幻象」或「迷思」,但實際上,他還是生存在時間之流之中。是故,何謂「隱」?悟道而隱於世,然則,豈只有深山歸隱之士可為隱士?其實,真正高超之境應是生活在俗世之中,卻依然保有超凡之心。更具體的說,〈盧太學詩酒傲王侯〉在盧柟狂傲而放於山林後軋然而止,此看破紅塵之舉看似悟之極,不過,他依舊將自己設限於:山林,我心之屬;俗世,不雅之地。若真正了悟於心,山林、俗世,依舊是山林、俗世,它們各在其位,沒有本質,沒有屬性--該是以我而就山林、俗世,而非因其類屬而就我。

  要而言之,當我們嘗試破除某一迷思或幻象時,我們就已預設了這個事物的本質為迷思或幻象,並且認為有另外一個不是迷思或幻象的相反物質而趨就之。然而,這何嘗不是一種「執念」,只是從一個窠臼陷入另一個罷了。因此,當我們又再開悟一層,便會發現:事物還是其事物,沒有任何物質該是被認為某一形象。

  由是觀之,惠能之後,又將回歸神秀--又或,根本上,惠能、神秀,本就無高低之分。



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