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p 24, 2006

漫談──身為「中文人」

如果問我在中文系的日子裡,有什麼收穫,那就是吸收了許多養料,對於開拓未來屬於自己專長的養料。

社會的既定主觀印象,普遍認為中文人不外乎是古板、死腦筋,滿嘴的聖人經典,卻沒有一技之長;又或者社會的既定主觀印象,又總是認為中文人唯一用處便是認得所有奇形怪狀的漢字,若某人遇到如斯怪字,便直接想到「中文系的才會」。不知道是幸抑或不幸,大多數的中文人都遇過下列這種情形:時常被人這樣抓著問:「三個『牛』怎麼唸?」、「四個『工』怎麼唸?是什麼意思呢?」、「那四個『又』又是什麼字呢?」如果此時回答不出來,就會被嗤之以鼻的對待:「你不是中文系的嗎?」鄙睨的眼神讓人覺得很冤枉,心裡不禁低咕:「我又不是『字典系』的為什麼我要會?」但身為一個中文人,其用處和發展真的只是如此嗎?

  我想,和其他系不同的,中文系不是在訓練如理科、工科等等的專業性技能,卻是在堆砌內在於專業技能的更深更廣博的創意思考來源,也就是能茁壯專業技能的養分。更重要的是,中文系在養成一個人的人格,但又不是在專制的塑型,而是給予更多元的觀摩機會,再讓我們自己選擇自己的人格方向。

  就自身的經驗來說說吧。現在大三了,有了必修的「中國思想史」,雖然目前才剛起步,老師講授的內容也不十分的多,只到孔子墨子的部份,然而可以由此窺見的是:未來經由這一連串哲學思想的洗禮,將會豐沛我們的思考元素,擴大我們的心靈角度。尤其老師客觀的授課方式,能讓我們認識暸解了各家思想的精髓之後,自由的找尋與自己頻率相符的思考模式,而進一步的勾勒自身人格雛形。

  此外,在接觸「中國思想史」之前,大二時修了「四書」,老師的授課方式,是把孔子的精神配合現代社會模式,讓學生更能深刻體會與瞭解其中精彩之處。老師更以「論辯式」的教學,激發我們的思考。這門「四書」可以說是大二一整年中,最受益的課程之一。它讓我重新的認識儒家思想,打破高中一直認為的:「儒家思想不過就是一連串的道德教條罷了。」的誤解,充分了解孔孟所提出的思想,是非常平實且不矯柔刻意的。只要人人都能正視自己內心柔軟的情感(四端之心),「仁」並非是個難以達成的目標,當然,更非只是迂腐的道德教條。

  如上所提的,中文系所給予的不只如此,他是「茁壯專業技能的養分」。以《左傳》來作例子吧,《左傳》除了是註解孔子春秋經,褒貶忠佞之人,重現孔子時代的政治社會亂象等等的上古史料,十三經之一,還是文學創作技巧的經典範本之一,甚至,《左傳》對於素材的剪接、安排、什麼地方該塞進什麼樣的材料、如何用簡短的敘述表現出最佳的傳達效果……的技術可以運用在電影上、廣告上、任何刊物的編輯上,甚至,更前衛一點的,音樂錄影帶(MTV)的剪輯技巧上。在《左傳》中,亦可以看到「蒙太奇式」的拼貼技巧。故擷取古典智慧應用到現代技術,《左傳》絕對是最好的選擇之一。因此,藉於對《左傳》文字的解構,所得到的,絕對可以媲美所謂的「專業技能」。如此精深的經典,勢必把它精讀進而運用。這學年修了「左傳」,對自己有一個期許,便是上述的「精讀進而運用」,也希望能藉由此門課對於《左傳》有更深入的瞭解。

  以上就是身為中文人的收穫,這是既深沉,又廣博,且是多元運用的。誰說中文系的出路只能往教學方向走去,或是當個老學究,中文系裡的任何知識,只要運用得宜,創意性十足,都可以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。當然,前提是熟讀!熟讀!熟讀!這是對於自己的期許。

  最後,一直很想修關於「文學批評理論」方面的課,大一的「文學概論」只接觸到一點皮毛,系上似乎也未有這方面的課程。從前總是聽人說:「中文系的學生批判性不足,比不上歷史系的。」希望自己能有這方面的訓練。這是對於自己的期許之二。






No comments: